首页 > 今日焦点  >  正文
锦母角 木棉红
2023-08-16 06:21:54 来源:解放军报

一个春日,我们听着歌曲“请到天涯海角来,这里四季春常在,海南岛上春风暖,好花叫你喜心怀……”来到了中国大陆架的最南端,位于三亚市吉阳区的锦母角。

建有一座灯塔的锦母角,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坐标之一,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天涯海角”。锦母角依山傍海,站在这里向南眺望,水天一色,烟波浩渺,景色迷人。


(资料图片)

锦母角离三亚市区比较远,要抵达锦母角,首先得翻越锦母角北面的山岭。《崖州志》记载这个山岭:“在榆林港东南,滨海,高六十丈。形如虎,雄瞰东洋。商船入港,必祭之。”

1950年,我军成功解放海南岛后,专门派出一支小分队,带着望远镜和军用电台,登上了一个离锦母角最近的山岭,设立了观察哨。后来,人民海军在这个瞭望哨所的基础上,建成了新中国南海方向的第一个观通站。

初春的三亚,海风稍劲。在翻越山岭的途中,我们领略了当年老兵进山时的艰辛。山高路窄,越野车低吼着奋力爬坡。盘山路上,一边是陡山密林,一边是绝壁深谷。拐过90度大弯时,车像是飞驰在半空中,让人不禁一阵胆寒,抓紧了扶手。

同行的陈好东是观通站的一名上尉。他告诉我们,这条路最初是条人行山路,来回一趟要走一天。早年的观察哨,补给主要靠人背,每周下山背一次,官兵看到的报纸都是上一周的。

后来,观察哨升级为观通站。为了把雷达等大型设备运上山,部队专门修了条可供一辆卡车通行的盘山路。修路时,有的战士牺牲在这座山岭上,长眠在山脚下的烈士陵园。

越野车七拐八拐之后,终于在山顶附近的一个平台停了下来。下车一看,这里原来是个篮球场。观通站的指导员说,这应该是三亚最高的篮球场了,三面环海,球飞了都不好找回来。

篮球场背山的一面是办公宿舍楼,抬眼望去,洁白如新,每个窗户旁边都挂着空调外机。指导员告诉我们,这是在老营区旧址上盖的新楼,条件比以往改善了许多,以前没有装空调,高湿高温的夏天很难熬。

办公宿舍楼旁边有一个很大的玻璃晾衣房,非常亮眼。指导员说,山上风大,以前没有晾衣场,衣服挂出去老吹飞。沿着玻璃晾衣房和办公宿舍楼间的小路往上走,山路更陡、风更劲,登到山顶时,风大得让人不禁要提高嗓门交流。

喘着粗气登上山岭最高的一个哨位,极目远眺,蓝天白云,风起浪涌,尖尖的锦母角就在脚下,还有那个被海浪拥抱着的灯塔。站在哨位上,我们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感慨:海角与灯塔,不知陪伴站岗值班的官兵,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。

锦母角背倚的山岭层峦叠嶂,山路陡峭,人迹罕至,使这里成了热带野生动物的天堂。山路密林间最常见的就是蛇,营区的道路两旁到处可见装有硫磺的瓶瓶罐罐。每当有新兵来到站里,老兵叮嘱最多的,就是告诫新兵在营房外面要时刻提防蛇。

三级军士长夏志,在站里已经坚守了近20个年头。他回忆说,曾经有一条4米多长的蟒蛇,吃了鸡窝里4只鸡。最后这条蟒蛇撑得爬不动了,战士们只好逮住它,送到很远的地方放生。在这里最可怕的是眼镜王蛇,会喷毒液。一次,战士申辉的脸被蛇毒喷到,站里急忙用卡车把他往医院送。卡车跑了2个多小时才到医院。医生检查后说,万幸没有喷到眼睛里,不然几秒钟就会致盲。

野猪也是站里的“常客”,它们垂涎的是官兵的菜园子。夏志介绍说,早些时候,山顶周围的土里石子多,种菜种不活。站里就组织大家下山,整车整车地拉泥土,还到老乡家里去收猪粪。经过好一阵忙活,站里的菜园子总算是有了生机。

菜园子各种蔬菜长起来的时节,野猪就不请自到了。刚开始,野猪也就是一两头悄悄过来“改善一下伙食”,到后来干脆组团过来“明抢”,铁栅栏都防不住,一园子的菜全被糟蹋干净。

斗转星移,官兵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山岭的枝繁叶茂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,特别是战士们种的果树也结出了喜人的果实。漫步在岭上的山间小路上,能闻到花香,也能见到芒果等各种热带水果。

在营区,最吸引我们的是房前屋后10余棵高耸入云的木棉树。在3月的春风吹拂下,盛开的木棉花像火一样跳入了我们的眼帘。

20世纪50年代站点创建初期,第一代老兵种下的第一批树种,就是木棉树。70多年过去了,小小的木棉苗已经茁壮成长,又高又粗,像英俊挺拔的哨兵一样伫立在高高的山岭上,也见证了观通站一代又一代官兵的成长和坚守。

在外人看来,依山傍海的锦母角不可久留。观通站一茬又一茬官兵,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常人想不到的诠释。

三级军士长李永金,是观通站里资格最老的兵。朴实的李永金班长非常平静地说,2003年入伍完成新兵训练后,在教导队时就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,没想到下连就分到这里,一转眼快20年了。

“当时并不是发扬风格,小时候家里穷,想着艰苦的地方留队压力能小点,能在部队干久点。”李永金说。

与驻守在这里的老前辈相比,现在站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这里依然需要吃苦的精神。锦母角地理位置特殊,战略作用突出,战备任务繁重。要想在这里像木棉树一样扎下根,技术必须过得硬,容不得半点纰漏。

“刚刚上岗值班那会儿,每天就是值班室到床铺‘两点一线’。”李永金说,值班初期他的业务还不熟练,盯着雷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回波点,看得眼花缭乱,交班后回到宿舍沾床就能睡着。后来慢慢找到了诀窍,满屏的回波点,他看一眼就能在脑海里绘出一幅态势图,真像是练就了明察秋毫的“千里眼”。

2005年,台风“达维”登陆海南岛,狂风暴雨肆虐了3天。李永金在值班室坚守了38小时,到最后干粮都吃完了,风雨还不见小,人在山顶根本站不稳。接班员只能冒着被狂风卷进大海的危险,在风雨中匍匐着从宿舍爬上值班室,送上干粮和纯净水,把李永金替下来休息。

在一次重大任务中,观通站肩负着繁重的信息保障工作,分队长休假不在位,李永金扛起了重担。任务中,由于目标数量太多,原有的值班编组根本忙不过来,李永金便把分队重组为2个班,“三班倒”改为“两班倒”,吃睡都在值班室。任务是熬下来了,李永金的头发却掉了一大把。常年繁重的任务,让30多岁的李永金,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。

任务结束,全站官兵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,被集体通报表扬。70多年来,该站曾连续获得过海军先进观通站、战区海军一级观通站、集体二等功等数十项荣誉,但最让他们自豪的,是一本在一起商船相撞事件中起到“拨乱反正”作用的值班日志。

李永金回忆说,他当年刚刚走上值班的战位,老班长就给他讲述了值班日志的重要性。上世纪70年代,有一艘外籍商船在附近海域发生了撞船事件,商船认为责任在我方并提出抗议。通过查阅该站观测到的数据表明,责任根本不在我方。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,厘清事实真相,机关派人把站里记录的值班日志连夜送至上级有关部门审阅。最终,这本值班日志在这起涉外事件中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每一本值班日志,都记录着眼前这片海的风云际会,也记录着观通站官兵戍守海防的每一个“脚印”。现如今,现代化的数据库系统早已列装,但李永金他们仍然把人工记录作为一项保底手段。在该站的资料室里,近2000本记录本,塞满了9个箱柜。“这还只是近些年的,更早的都移交了。”李永金自豪地说。

脚下是锦母角,肩上扛着重任。几十年来,不论是全站的自身建设,还是外部环境和局势,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站里变的是不断更新迭代的仪器装备,不变的是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。正是不变的坚守,铸就了观通站这面永远不倒的旗帜。

上尉陈好东介绍说,我们这里不仅是最前沿的观通“第一哨”,也是一个实战化练兵的熔炉。每年军校学员毕业或新兵下连时,站里还会承接大量的学员实习、新兵培训、骨干集训等任务,久而久之,从这里出去的官兵中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:不到“第一哨”,不叫“千里眼”。

行走在锦母角的山山岭岭,总有听不完的故事。临别时,我们来到了木棉树下,禁不住问陈好东:“木棉花为什么开得这么红?”

陈好东深有感触地说:“木棉树是南方特有的树种,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,也能够发芽、生长、开花。木棉树有一个传说,木棉花之所以开得这么鲜艳,是因为英雄的鲜血染红的。所以,木棉树又称作是英雄树,木棉花称作是英雄花。”

人养树,树养人。山岭上的木棉花开了一茬又一茬,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官兵,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峥嵘岁月。“浓须大面好英雄,壮气高冠何落落”。木棉花每当春天到来时,悄悄地绽放,待它像火一样燃烧了自己短暂的生命,又默默无闻地回归了大地,化作泥土更护花。我们很多官兵像这里的木棉花一样,悄悄地来到观通站,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军营,最后又默默地离开,只带走了观通站红色的青春记忆。

依依不舍地告别战友来到山脚下,我们情不自禁地回头仰望渐行渐远的山岭。只见一簇簇盛开的木棉花,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,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炬,装点着锦母角最为壮美的妆容。在锦母角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壮丽山海,更有一个个无名英雄的责任和担当。(周演成 范江怀)

标签:

精彩放送